不少師長會抱怨,
過動兒的身上像是裝了小馬達似的,
老是動不停,不肯好好學習。
其實,他們不是不願意學,
而是需要的方式跟一般的孩子不一樣。
謝芸容是幼稚園老師,總是笑容親切,耐心教導,深得家長信任與喜愛。直到最近班上新來一位同學強強,上課很不專心,常常會講一些跟課程無關的話,例如:「老師,牆壁上有蜘蛛」、「老師,為什麼樹葉在動」,或者喜歡扯男生的衣服、拿女生的玩具,或是到處走來走去,嚴重影響課堂秩序。最初芸容很有耐心,慢慢教導,只是強強愈來愈不聽話,還會跟同學發生衝突扭打,讓她不知道該拿強強如何是好。
注意力不集中、好動 不一定是過動兒
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孟瑛如表示,過動兒的醫學名詞為Attention Deficit/Hyperactivity Disorder(ADHD),中文名稱為「注意力缺陷/過動症」,但不能說注意力不集中、過動就一定是過動兒,需要由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或是縣市政府鑑輔會採用DSM-IV中的ADHD診斷標準及相關資料作評估或綜合研判,初發年齡在7歲以前,而且需評估是不是常見於團體認知學習過程中,具有重大妨礙日常生活或是學習等事實。
通常過動兒的發生盛行率約在3~5%,但社團法人台灣兒少生涯教育促進會理事長賴聖洋表示,過動兒的特徵是易分心、衝動及有過動症狀,但臨床有許多誤診,真正屬於先天疾病型的過動兒約在3%以下,一般人認為的不專心、過動,應該屬於「動態孩子」,而且與後天發展有關。
動態孩子 偏好以遊戲、運動來學習
人的性格本來就有動態及靜態之分,前者如冒險家、運動員,後者如學者、會計。過動兒屬於動態孩子,天生身心需求、學習模式與靜態孩子不同,他們通常是先用右腦處理訊息,再慢慢用到左腦,不擅長寫字、閱讀及符號,如果用「學多於做」的靜態學習模式教導動態孩子,賴聖洋理事長表示,這種不注重遊戲、運動的錯誤教養模式,會讓動態孩子累積許多不想學習的情緒,甚至會喪失學習動機,形成身心失調的學習困擾。他說:「很多人會用『學習障礙』這個字,但會讓家長嚇到,我用的是學習困擾,可以改善,只要用對教學模式,就能改變動態孩子的學習。」
長期投入特殊教育的 孟瑛如 教授,很了解這類孩子的性格,由於大腦皮質層和一般人不同,或是多巴胺分泌不足的因素,導致控制能力不足,產生各種過動的症狀。但只要用對教養方式,他們會是擔任電腦工程師、運動員、軍警、保全人員的最佳人選,因為他們可以同時監視幾十個螢幕,甚至樂此不疲。賴聲洋理事長也說右腦發達的孩子,很擅長造型設計、創意性工作,而且會是優秀的運動員。
他們是獵人 不是農夫
靜態孩子會乖乖坐好聽課、喜歡閱讀、數學運算及計算能力強、能夠掌握情緒,會遵守規則;動態孩子則常被強烈的訊息所吸引,會對環境充滿好奇,所以會動來動去、喜歡遊戲及運動、不愛坐著寫功課、寫字會歪歪斜斜、情緒較衝動、數學邏輯較弱,程序及秩序感差,執行力不足。
動態孩子對於符號解碼的能力較弱,所以長時間以符號為主的書寫、閱讀、數學邏輯的知識學習對他們來說很不利。他們的學習與經驗值累積有關,會去尋找各種刺激的訊息,且訊息強度愈高,接受力就愈強。
賴聖洋理事長呼籲過動兒的師長,必須理解動態孩子的大腦結構不同於靜態孩子,改變自己的教養方式,而不能用對待靜態孩子的方式要求動態孩子的學習,他用「農夫」比喻靜態孩子,以「獵人」比喻動態孩子,前者重視辛勤耕作的技術,後者重視野外巡獵技巧,教養方式及內容自然很不一樣。
感謝新竹教育大學特教系 孟瑛如 教授、台灣兒少生涯教育促進會賴聖洋理事長審稿
【更多精彩完整內文請見《大家健康雜誌》101年4月號,更多健康訊息請見大家健康雜誌部落格http://jtfhealth.pixnet.net/blog】
留言列表